央广网北京10月30日消息(记者 傅天明)在消费结构升级、产业政策调整与全球化竞争加剧的三重背景下,酒业正迎来估值逻辑重构与长期发展路径重塑的关键阶段。近日,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出席赤水河论坛,发表题为“重构破局,协同共生”的主旨演讲,从消费迭代、文化赋能、科技驱动三个维度深入阐释了产业重构方向,并结合“天地位育”的产区哲学,为资本市场研判酒业投资逻辑提供了新视角,也为酒企穿越周期、提升长期价值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战略路径。
“有人说,现在人们不愿意喝酒了,特别是年轻人……这是事实吗?”何勇首先提出了市场疑虑,并引用数据予以回应:“今年卖得最火的应该是露酒,销量增长40%,价格提升了30%,而且增量的消费者全部是年轻人。”他认为,问题的本质并非消费降级或年轻人拒酒,而是“人变了,但酒还是原来的酒”,且居民存款的持续增长意味着市场购买力依然坚实。
这一“消费重构”意味着行业增长逻辑的转变。酒企的核心任务,在于如何将产品从传统的社交场景,转向更自由、更个性化的现代生活方式,使酒成为一种“生活态度的表达”。
“中国酒业的本质是品质+文化。”何勇表示,酒业正进入“品文化、品价值、品生活方式”的3.0时代。他阐释了酒文化的内核:“一切的酒文化是为了描述什么是好酒”,而历史积淀、产区标准、品牌服务等共同构成了这道“文化护城河”。
从资本角度而言,文化是酒企无形资产的核心构成,直接关联品牌溢价能力。何勇进一步分析了消费逻辑从“悦人”向“悦己”的转变,这要求酒企在品牌战略上必须“守正创新”:守住定义“好酒”的文化核心,同时创新表达方式,与新一代消费者建立情感共鸣。能够成功将文化底蕴转化为现代品牌叙事的企业,有望在估值体系中获得更强的韧性与更高的认可度。
“科技创新正在成为驱动我们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。”何勇表示,在智能酿造领域,数字化正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;在风味研究前沿,可借助微生物组学、代谢组学等技术实现风味的“定向设计”;数字技术更贯穿全产业链,从区块链溯源到AI精准营销,无所不包。
这一“科技重构”为酒企带来了提升效能、重塑价值的明确路径。智能酿造直接关乎产能与品控,区块链溯源增强了品牌信任与产品保真,而基于数据的精准营销则优化了费用结构。更重要的是,科技赋能推动酒企从“传统制造”向“科技驱动型消费品公司”转型,这一身份的转变,对于吸引看重成长性与创新壁垒的长期资本具有战略意义。
除了消费、文化、科技的三维重构,何勇还围绕“协同共生”理念,结合产区发展规律进一步阐释了酒业长期发展的底层逻辑。何勇表示,“世界上任何一款传世佳酿的诞生从来都不只是技艺的堆砌,而是一场天地人共鸣的修行”。赤水河汇聚中国酱香型白酒超六成产能,正是“风土共生”的典范,其“重阳下沙”的酿造节律完美体现了“天地位育”的自然法则。
对酒业最具指导意义的,是产业定位的根本性转变。何勇特别强调,工信部发布的《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征求意见稿),意味着酒业从“限制性产业”转向“历史经典产业”。这一重大定位切换,为所有秉持长期主义的酒企打开了全新的政策窗口与发展空间。在行业转型进程中,那些既尊重传统酿造规律、契合产区发展特质,又能主动拥抱科技创新的酒企,更有望在全球酒业格局中构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。

 
 
 
 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