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粮食酿的酒,会有多大差别?

   2025-09-22 网络中华酒网270
核心提示:稻谷金黄,玉米饱满,高粱红透了山头,正是五谷丰登的时节,“丰收”不仅意味着粮仓满溢,也是酿酒的好时机。几乎所有含淀粉或糖

稻谷金黄,玉米饱满,高粱红透了山头,正是五谷丰登的时节,“丰收”不仅意味着粮仓满溢,也是酿酒的好时机。几乎所有含淀粉或糖的粮食都可以用来酿酒,五谷入酒,各有风味。一起来盘点粮食的“变身术”,不同粮食酿的酒,各有什么特点?

一、高粱:酱香根源

要说起酿酒的“头号”作物,非高粱莫属。尤其赤水河畔的红缨子糯高粱,被称为酱香白酒的“天选之粮”。

它的出酒秘密在于“颗粒小、皮厚、耐蒸”。多次蒸煮也不易破碎,适合“12987”这样反复蒸粮、堆曲、发酵的复杂工艺。发酵时,它能释放出丰富的香气物质,酿出的有姚酱酒层次立体,回味悠长。

在明清时期,高粱就逐渐取代了黍稷,成为酿酒的主力。直到今天,中国的大部分白酒,尤其是酱香型白酒,依然离不开高粱。可以说,一粒小小的高粱,撑起了中国白酒最厚重的风味。

二、大米:东方清雅

如果高粱酒是火热豪迈的性格,那么大米酒就是温润清雅的代表。

《诗经》记载“以酒为礼”,所指的正是米酒。稻米淀粉细腻,糖化快,发酵后酒体晶莹剔透,入口柔和甘甜。米酒度数不高,带着天然的米香与甜意,很适合小酌慢饮。

江南的黄酒、客家的糯米酒,甚至日本清酒,都源于稻米。可以说,米酒不仅是一种饮品,更是江南水乡、东方美学的柔情写照,承载着东方人对“清雅”的追求。

三、小麦:曲香来源

提起小麦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馒头、面条,其实它在酿酒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。

在西方,小麦是啤酒的灵魂。德国小麦啤酒,麦香浓郁、泡沫细腻,正是小麦赋予的独特口感。而在中国,小麦更重要的角色是“酿酒的幕后功臣”——制曲。

有姚酱酒所使用的高温大曲,以小麦为主料,它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,为微生物群落提供了理想环境。没有小麦,就不会有那一缕缕浓郁的曲香。换句话说,小麦不止能自己成酒,还能成就其他酒的风味。

四、玉米:白酒“调味剂”

玉米在中国的历史不算久远,明代才从美洲传入。但凭借高糖分、出酒率高的优势,很快被人们用于酿酒。

玉米酒香气独特,带着一丝谷香与坚果香,酒体甘甜,容易入口。它常常与高粱、大米搭配酿造,增加酒体的甜感与柔和度。在东北、华北的酒厂中,玉米酒十分常见。虽然它不像高粱那样层次复杂,却凭借亲和的口感,成为不少人初识白酒时的第一杯。

五、黍稷:上古“国酒”

如果把时间轴拉得更远,最早的“国酒”其实并不是高粱酒,而是黍稷酒。在殷商、周代的祭祀典礼上,黍稷(黄米与小米)酿成的酒是不可或缺的祭品。只是随着高粱逐渐普及,黍稷酒慢慢式微,如今只在一些北方乡村还能见到。

此外像红豆、紫米、红薯等小众粮食,含有一定的淀粉或糖分,适合酿造特色酒类,为酒文化增添了更多趣味和可能性。

酒是粮食精,也是时间的礼物。有姚酿造的纯粮酱酒【有姚经典酒】,对原料的选择与配比严格把关,只取冬小麦与红缨子糯高粱,用12987大曲坤沙古法工艺酿造。红缨子高粱赋予酒体厚重骨架,冬小麦带来层次与香气,在时间的淬炼中,最终成就一杯醇厚绵长、回味悠然的美酒,浅尝轻酌,任一袭酒香在唇齿间回荡。

酒的存在,让丰收的意义更显一份绵长。收获的美好与富足,从舌尖传递到心头,激荡出更强大的生命力。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资讯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九州划拳的玩法  |  九州划拳使用介绍  |  酒品牌网上宣传  |  酒类商标注册咨询  |  召城市合伙人  |  操作介绍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浙ICP备08108636号 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