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,坐下来参加一场正式宴席,桌上往往少不了一杯奔富红酒(Penfolds)。
自中国解除对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关税一年以来,这款高端品牌已重新出现在中国大陆的商务晚宴和重要场合中。
Vineyards in the Ningxia region. Among the unusual varieties being grown in China is the Marselan grape – a crossing of cabernet sauvignon and grenache.
根据澳大利亚葡萄酒协会(Wine Australia)的数据,在过去一年里,对中国的葡萄酒出口猛增逾10亿澳元。包括奔富母公司Treasury Wine Estates在内的多家大型酒庄也恢复了对中国的出货。整体而言,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总额上涨了41%,达到了26.4亿澳元。
在中国,酒店和大型宴会场所仍偏爱购买重口味的红酒,如赤霞珠(cabernet)和梅洛(merlot),以及奶油味浓郁的霞多丽(chardonnay)。人们在选酒时,依旧习惯用价格来衡量酒桌上的排场。
“中国人请客吃饭,讲究的是面子,要选那些大家都认识的酒,让人知道你花了多少钱。这是一种身份象征。”常驻北京的葡萄酒网站Grape Wall of China创始人Jim Boyce对《澳洲金融评论》表示,“他们不是为了品味在喝,而是整杯下肚。如果你随便拿一瓶大家没听说过的酒,是不会有好反响的。这就是为什么澳洲酒,特别是像奔富这样的品牌,能够稳住脚跟。”
不过,中国葡萄酒市场正在发生变化,迫使包括Treasury Wine在内的行业巨头重新审视战略。
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,是国产葡萄酒越来越受欢迎。
中国可能不是人们心中最先想到的葡萄酒产地,但以宁夏和云南为核心的“实验型酿酒师”正逐步提升中国葡萄酒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。
看准国产酒势头,Treasury Wine今年收购了宁夏Stone & Moon酒庄75%的股份。
“我们看到中国本土葡萄酒产区正在获得全球认可,拥有独特风土条件,我们相信本地生产潜力巨大。”奔富总经理Tom King说。
宁夏酒庄也在种植一些不常见的葡萄品种,例如由赤霞珠与歌海娜杂交的玛瑟兰(Marselan)。
而中国经济疲软也在无形中为本土酒庄带来机会:运营成本低,让他们能与进口酒展开价格竞争。
“在中国,一切都很便宜。”Boyce说,“设备租赁便宜、葡萄便宜、设计酒标便宜、在微信上打造品牌也便宜。传统中国酒庄大多很有钱,但现在有一股实验派酒庄浪潮,以极低成本运作。在中国,‘便宜’就意味着有市场。”
经济困境改变消费习惯
当前中国从大城市精英到中西部工人阶层的消费行为,正在因经济低迷而改变。三年疫情封锁后的复苏缓慢,叠加房地产危机(房价平均下跌约60%)和中美贸易战阴霾,让中国家庭大幅收紧开支。
国企裁员潮和减薪潮让就业前景不稳定,酒店和餐饮业也受到严重冲击。
“虽然从澳洲看出口数据亮眼,但销量是否真正转化为消费却另当别论。”Boyce说,“我看到有些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酒。而且葡萄酒在中国还只是最近几年才被广泛接受的饮品,一旦要省钱,人们首先就会砍掉这部分开支。大家原本预期疫情后消费会反弹,但现实是人们更倾向于存钱。”
为了刺激内需、提振经济,中国政府也在大力鼓吹国货。北京发起了“买中国货”运动,社交媒体上也不断有人讨论“有哪些中国品牌可以替代高关税的美国产品”。
“人们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和成就越来越自豪,”Boyce说,“无论是高铁、高科技、登月,还是体育成绩。葡萄酒也一样,国产酒的质量确实不错。问题只是消费者是否了解它们,并愿意为此买单。”
相比之下,美国市场则远没有这么容易“打开”。即便是在特朗普政府对所有国家加征10%关税之前,澳洲酒在美销量就已下滑。在截至3月的12个月中,对美出口额下降了9%,仅为3.23亿澳元。
澳洲葡萄酒协会市场分析经理Peter Bailey表示,目前还难以判断贸易紧张局势对澳洲酒商的长期影响。
“形势仍在变化中,未来的走向尚不明朗。”Bailey说。